台灣次文化稱五十年代出生者為五年級生。對於五年級的僑界讀者來說,什麼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事呢?五年級的夢中情人是中森明菜;五年級唱的是侯德健的「龍的傳人」、是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五年級同學看的電影是保羅紐曼和勞勃瑞福演的「虎豹小霸王」。五年級的朋友當年也可能常常會聽到「快報!捷報!」,因為又有反共義士駕著米格機投奔自由。
1949年國民黨政權轉移台灣後,在強力文宣及優厚獎金吸引下,先後有多名中共解放軍飛行員冒著生命危險飛來台灣。1960年,王文炳曾駕駛當時大陸最先進的米格-15型殲擊機從浙江路橋起飛,飛到台灣宜蘭。王文炳的行動開啟了此後30年間解放軍飛行員駕機逃台的先河。次年,邵希彥、高佑宗駕駛民用螺旋槳飛機降落韓國濟州島。1962年,劉承司駕駛當時解放軍的主力戰機米格-15從浙江路橋起飛,直飛台灣,對海峽兩岸的震撼極大。1977年,解放軍空軍第2偵察機團中隊長范園焱駕駛一架米格-19戰鬥機從福建晉江起飛後,以貼海低飛方式躲過大陸雷達網,直接降落台南機場。接下來的十二年之間解放軍飛行員駕駛米格各型殲擊機投奔自由的一共有李顯斌、吳森根、孫天勤、王學成、陳寶忠、鄭菜田、劉志遠、蔣文浩等八位。
米格-15殲擊機是前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是前蘇聯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代表。米格-15於1947年12月首次試飛成功。次年6月投入生產,並成為前蘇聯空軍的主力戰鬥機。米格-15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後掠翼飛機,已經具備了現代噴氣式飛機的雛形。它安裝了一台6,000磅推力的發動機,具有光滑的機身外形,最大平飛時速為525哩。除了航程較短外,米格-15在當時擁有最先進的性能指標,曾在朝鮮戰場上與美國的軍刀機進行了較量,其機動性能令西方大為震驚,正是由於它的出色表現才使在活塞飛機時代默默無聞的米高揚設計局揚名世界。米格-15殲擊機也從此聞名於世。據統計,米格-15各型飛機生產總數超過了16,500架,是前蘇聯製造數量最大的噴氣式飛機。
米格-21殲擊機亦為俄國米高揚製造,使用渦輪噴射發動機乙具,最大推力12,675磅,最大時速1,300哩,配備機砲一門,可掛載飛彈,亦可掛載火箭及一般炸彈等傳統武器。作為一種性能優異的單發輕型超音速戰鬥機,米格-21重量輕,机動性好,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縱性好。從外形上看,米格-21小巧靈活,作戰半徑270千米。武器裝備有:一門23毫米雙管机炮,備彈200發,翼下可帶4枚紅外線空對空導彈,也可帶火箭彈或常規炸彈。
米格-21殲擊機最大的優勢其實是它的體積。身為一架超音速局地攔截機,米格-21的正面小得離譜,加上其無煙渦噴引擎,使美軍通常接近到5公里才能目視,相反地,美機的排煙可在16公里外看到。然而其無煙引擎也有缺點:加速太慢。飛行員推油門後,引擎需要七秒才能發揮最大推力或完全點燃後燃器。雖然達到最大推力時的推重比優於當時的美軍戰機,但在劇烈空戰中卻讓飛行員沒有辦法掌握能量轉換的節奏。中共自七十年代初期起,大力研製仿米格-21的殲七新戰機。一九八四年正式亮相的瀋陽殲八,以及兩年之後的殲八2型的飛行品質顯然沒有很大的改變,故仍無法躍升為新一代的戰機。
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中華民國空軍健兒以軍刀機痛殲中共米格殲擊機,創下一比三十一的輝煌紀錄,使中共從此默認國軍擁有台海制空權迄今。七十年代,不少周邊國家開始引進世界先進戰機,而中共仍停留在第一代戰機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出現不小的差距。如中國大陸在對越作戰時,中共空軍的殲七型數量竟不敵越南的米格-21。至八十年代初期,殲七型的數量有所增加,但仿製米格-21MF的殲七3型,尚處于研製階段,這一情況真實地反應了當時中共軍方裝備及資金方面的尷尬。近年來中共為數眾多的殲七型雖經過近代化改裝,實際戰力仍然令人存疑。
冷戰時期,蘇聯的米格機實在是個狠角色。韓戰時,北韓空軍更以數量龐大的米格機群在朝鮮半島建立米格走廊,讓美國頭痛不已。目前中共已將提升的經濟實力轉移至軍事發展,藉國外科技的引進發展現代化的第一線空優戰機。
史密松尼國家航太博物館於1985年從中國大陸取得一架中國製造的米格-15殲擊機,美國空軍也於1990年贈與博物館一架蘇聯米高揚製造的米格-21殲擊機,這兩架米格殲擊機正在新的國家航太展覽館等著與華人僑胞見面。坐落在杜勒斯國際機場附近的航太展覽館除了陳列著米格殲擊機外,這裡無數珍貴的飛機,可以大飽華府地區華人僑胞的眼福。從第一次大戰初試鋒芒的雙翼機,二次世界大戰叱吒風雲的戰鬥機,到戰後的超音速飛機,這些展品真是一部生動的航太航空史。
- 王福權